內容來自sina新聞
媒體談根治土地財政依賴土地收入全交國傢財政
刺激因素之四,尋租動力。由於土地資源的稀缺性,而政府掌握瞭批地、征地、賣地的權力,權力尋租空間巨大,賣地過程中少數政府官員打著創造財政收入的旗號,背後是"權力尋租"為所欲為,滋生瞭嚴重的土地"腐敗"。
對癥根治"土地財政依賴癥"
關於地方政府"土地財政依賴癥",有識之士開出瞭很多藥方,中央政府也曾采取瞭種種措施進行醫治,但久治而不愈。病根究竟在哪裡?
其實,病根就在於地方政府求錢若渴。改革開放初期,地方政府一直被"缺錢"所困,於是便產生瞭招商引資潮,從某個角度看,深圳就是靠賣地起傢發展經濟,開始是租地,後來就直接賣地瞭。但當時在整個中國還沒有興起賣地潮,可幾年之後,四大刺激因素在中國大地上引發瞭賣地大潮,地方政府"土地財政依賴癥"開始形成。
刺激因素之一,財稅制度改革。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,財權事權的不匹配導致地方政府在平衡財政收支上捉襟見肘。為瞭彌補財政收支的缺口,地方政府紛紛"廣開財路",其中賣地融資以其各方面的"優勢",迅速成為各地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。
刺激因素之二,住房制度改革。1998年房改之前,地方政府幾乎沒有賣地收入,但此後,房地產市場開貸款信貸貸款全省皆可處理始興起,賣地收入占地方財政收入之比逐年增加,甚至成為地方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。
刺激因素之三,政績觀的改變。在追求經濟高速增長的過程中,政府的政績觀發生瞭根本轉變,進入以GDP論英雄的時代。一面是地方政府"財源廣進",一面是房地產業欣欣向榮帶動GDP快速增長,這是地方政府樂於見到並執著追求的結果。
刺激因素之四,尋租動力。由於土地資源的稀缺性,而政府掌握瞭批地、征地、賣地的權力,權力尋租空間巨大,賣地過程中少數政府官員打著創造財政收入的旗號,背後是"權力尋租"為所欲為,滋生瞭嚴重的土地"腐敗"。
最新信用貸資訊及公教信用貸款率利最低銀行2016諮詢與銀行推薦 消除地方政府"土地財政依賴癥"的刺激因素,必須對癥下藥,進行根治。
第一,改革分稅制度。要將肥肉和好肉分給地方政府一部分。同時,將土地收入一律上交國傢財政,不再作為地方財政收入來源,從根本上消除地方政府對土地收入的依賴。
第二,改革政績指標。鑒於目前GDP仍然是衡量地方政府政績的重要指標,可將商業房地產投資和消費排除在地方政府的政績之外。這樣,有助於促使地方政府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扶持其他實體企業的發展,從而增加財政收入,擺脫依賴"土地財政"和依賴鋼筋混凝土的發展模式。
第三,改革土地制度。土地制度改革的關鍵是確權,沒有確權的土地不能進入市場,政府征用土地必須征得土地權益者的同意,否則,強征土地應以嚴重違法行為予以追究。同時,土地制度改革,還要進一步完善土地出讓規則。政府要制定嚴格的競標程序,所有土地交易必須通過交易平臺,按規定程序進行,過程必須公開透明,接受監督,禁止場外交易,切實保障出讓土地權益者的合法權益,避免尋租行為的發生。
敬請關註 "foshanleju"
新聞來源http://fs.house.sina.com.cn/news/2014-04-16/09004068751.shtml